编者按:他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侨出身的著名指挥员;他是唯一出生在国外、从红砖古厝里走出来的开国上将;他经历过多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军事战役;他胸怀坦荡,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今天的《福建抗战勤廉故事系列》,我们循着历史足迹,重拾起叶飞将军的点滴,重温华侨将军叶飞在抗战那段烽火岁月里的英勇事迹和他两袖清风不染尘的那一面。
开国上将叶飞
位于叶飞将军故乡——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的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
在福建省泉州南安市金淘镇的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收录着213位泉籍华侨革命老前辈的出彩人生,还特别展示了共和国开国将帅中唯一出生在国外、被称为“华侨将军”的叶飞英勇抗日、廉洁一生的历史钩沉。
8月13日,笔者慕名驱车前往金淘镇,沿着山径盘旋而上,便来到了占石村。只见青山环绕间,几幢园林式建筑方格错落有致,“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便座落在这里。
站在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前,不禁被它的庄严宏伟所震撼。博物馆负责人郑锋颖介绍说,博物馆规划占地23.2亩,收录着213位泉籍华侨革命老前辈的出彩人生。它筹建于2006年,2014年5月14日在叶飞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开馆,由6幢园林式方格建筑构成,包括华侨将军叶飞专题陈列、泉州华侨革命史专题陈列、序言厅等3个部分,集中展示叶飞的生平、塑像、生前文物,以及南安市和占石村的抗战、革命斗争史。
郑锋颖指着博物馆前方不远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说,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树冠下一片阴凉地,卧着一块龟状的巨岩,叶飞小时候常执卷坐在龟岩上、古榕下勤奋读书,因此被占石村村民称为“将军石”,博物馆正大门石头被称为虎石,与龟石合称虎头龟,叶飞将军也被称为虎将。
步入博物馆,大厅中央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叶飞将军生前事迹:叶飞是共和国开国将帅中唯一出生在国外、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被称为“华侨将军”。1914年5月出生在菲律宾吕宋岛的一个山区小镇,5岁那年回到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占石村老家。1928年5月,在厦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征战几十年,先后参加土地革命战争、南方3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指挥孟良崮、漳厦、金门战役等战役,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叶飞一生征战几十年,声名鹊起于抗日战场,亦屡建奇功于抗日战场。1938年,24岁的叶飞率所部闽东红军1300多名游击健儿奔赴抗日前线,红军闽东独立师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同志任团长。他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向敌后发展的指示,1939年5月,率部从茅山地区出发,与我们党领导的无锡、江阴游击队合编后,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副指挥、路东地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并继续率部向上海近郊挺进,在无锡东北黄土塘首战中,取得毙伤日伪军近百人的胜利。6月,时任江南抗日义勇军副指挥的叶飞指挥了夜袭浒墅关火车站和上海虹桥机场的战斗,全歼了浒墅关车站日军守备队长以下官兵55名,消灭了伪军1个中队,迫使京沪(今沪宁)铁路停运三天,烧毁敌机四架,震撼了日伪军,扩大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政治影响,逐步建立起了以阳澄湖上的集散地东塘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逆流,1940年3月,奉命率部驰援半塔集。6月,他指挥郭村保卫战取得胜利,随后,又率部参加黄桥战役,取得了重大战果。皖南事变后,他担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兼政委、副师长。1944年3月,指挥著名的车桥战役,一举扫除敌伪据点,歼灭日军500余人,受到上级表彰。车桥战役成为在抗战史上俘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苏北新四军大捷,收复车桥”的消息。1945年1月,任中共苏中区党委书记、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4月,率部抵苏浙边地区,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参与领导建立苏浙皖敌后新区。叶飞同志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部队生活十分艰苦。叶飞要求部队指战员严格遵守有关纪律,生活条件虽艰苦,仍应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他经常告诉大家,要经得住考验,要吃得了苦。陈毅同志夸奖叶飞部队的艰苦作风“是本军最突出的”。他说:“回想在去年(1938年)冬天,大家不发用费,用树叶当烟抽,用烂棉絮包脚当鞋穿,每天吃两餐,甚至无菜吃,吃光饭……这是我良团(六团代号)的特色,可做本军的模范。”。
1938年底,叶飞奉命率部北上,将作战处长夏光和三十几个伤病员留在了阳澄湖养伤。在当地抗日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他们一边养伤,一边坚持组织抗日斗争。在不长的时间内,便发展成一支拥有六个支队的抗日武装。25年后,这段历史被改编为沪剧《芦荡火种》和现代京剧《沙家浜》。
1939年10月,叶飞率“江抗”主力西撤到达丹北地区,与丹阳游击队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任该纵队副司令员,后北渡长江,在扬州、泰县地区开展抗日斗争,参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他们整顿和建立了一套正规的部队供给制度(包括财务制度),加强部队的财物管理。延安整风期间,叶飞的部队也参照延安整风的要求,集中大批干部开展整风运动,并组织大生产、整训部队,为抗日战争的全面反攻做思想物质准备。当时,部队中军阀主义残余有所抬头,在主力部队更为突出,影响部队内部的干部之间团结和官兵之间团结。叶飞根据自己调查研究和本身的学习体会,就军阀主义残余的表现、危害、思想根源和克服方法等方面,写成《反对军阀主义》一文,发表在师政治部出版的《抗敌杂志》上,以提高认识,纠正军阀主义残余的错误倾向,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叶飞将军的生活十分俭朴。
有个日本人松野觉,战前是机械厂工人。1940年被骗入伍,为丸山旅团平间大队押川中队上等兵,在苏中丰利战斗中被我新四军生俘。当了俘虏的松野觉,满脑子日本军国主义,对新四军持敌对态度,用不吃不喝、自杀等行为进行反抗。然而,一件小事,却使顽石般的松野觉开了窍,真正了解了新四军,并坚决要求参加新四军。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那是在他被俘后不久,叶飞专程来看望他。当有人介绍这位布衣打扮、笑容可掬的人是副师长时,他不禁愣住了,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中午,叶飞、陶勇邀请他共进午餐。叶飞频频为他挟菜,嘱咐他要多吃一点。松野觉真是受宠若惊,一反常态,立起身,向叶飞、陶勇深深地鞠了3个躬,恳切地说:“长官,新四军官兵平等,就凭这点,我要参加新四军!”
叶飞将军对贪占行为十分深恶痛绝。抗日战争胜利后,叶飞将军率山东野战军一纵进驻山东华丰。华丰有一日军仓库,物资甚丰,由二旅之一营看管。纵队规定,待清点后分发各旅,而二旅则以看管之便,偷运物品。事发后,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汤光恢、纵队副政委谭启龙先后到现场阻拦,二旅官兵了无避意,副旅长王胜更傲气十足,并嘱加快运送。叶飞将军闻之大怒,乃率一警卫驱车前往,始入仓库门,二旅官兵望其神姿即如鸟兽散也。副旅长王胜亦大惧,束手就擒,称罪不迭。叶飞将军将其捆绑带回,关禁闭半日。
漫步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叶飞将军展馆,随处可见叶飞将军使用过的破旧沙发、棉大衣、皮箱等生活用具。郑锋颖说,这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的共同写照,在占石村,乡亲们还流传着许多叶飞清正廉洁的感人故事。
人们心目中的叶飞,是一位可亲可爱的将军,一位功勋卓著而品德高尚的将军,一位钢铁炮弹和“糖衣炮弹”都打不倒的将军。
叶飞的一生,有许多雅号,如“华侨将军”、“打不死的铁将军”、“抓不住的飞将军”、“敢于负责的首长” 、“梅兰芳式的人物”、“围棋将军”、“拒腐蚀将军”。
其中,“拒腐蚀将军”的由来,给人警示和启迪。解放后,叶飞因工作需要先后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政委,福建省委书记,交通部部长,海军第一政委、海军司令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他以武将之身走上政坛,以清正廉洁之举,树立了公仆楷模形象。
一个时期流行“首长金剪刀剪彩”。一些有权势的高官,每每被一些公司、宾馆负责人请去拿起金剪刀为其开业剪彩。他们剪彩用的金剪刀,剪彩后归剪彩者所有。这是一种变相的行贿受贿。一些高官在金剪刀的诱惑下趋之若鹜,纷纷闪亮登场。
身居高位的叶飞也是商家们瞄准的对象之一。前来叶家“攻关”者如云,他们暗示,如叶飞将军去剪彩,价值五万元的金剪刀就归叶飞所有。叶飞一向痛恨拜金主义者,勃然大怒道:“你们给我50万我也不去!”叶飞为将这些人拒之门外,抄录毛泽东赞扬好八连的诗中的“拒腐蚀,永不沾”送给说客。这样,叶飞便有了一个“拒腐蚀将军”的雅号。
“鲁迅的《自嘲》和陈毅的《青松》是叶飞最喜爱的两幅诗词,一直挂在自己的家中。”郑锋颖告诉笔者,叶飞将军一生严于律已,艰苦朴素。改革开放后,考虑到自己分管侨务工作和在侨界的影响,他和夫人一起同子女“约法三章”:第一,立足国内成才,不一定都要到海外求学;第二,不得利用父母的关系下海经商谋利;第三,不准因为私利与华侨、外籍华人拉关系。
不在乎待遇的“儒将”叶飞,在女儿眼中也是一位工作繁忙的“严父”。
叶飞将军的女儿叶葳葳回忆说:“父亲总说,国家给我的待遇,那是工作需要和我对革命的贡献,你们不要享受。”小时候,叶葳葳和兄弟姐妹们不能坐父亲的车,星期六有电影看,父母可以坐着车去,他们只能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
在叶飞家里,还有一条他立下的铁规,“不可以利用父辈的关系。”叶葳葳说,在家里,从姐姐到弟弟,都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参加工作。
1970年曾让叶葳葳感到彷徨和软弱,“父亲在那一年撑了我一把。”
那一年,北大的毕业生要被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基层单位工作。
叶葳葳记得清楚,系主任站在讲台上抑扬顿挫地念到她的名字,“叶葳葳,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德令哈。”
“全班的同学刷刷地看着我,我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叶葳葳的同学后来告诉她,她像极了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把围脖往后一甩,扭头离开了教室。
其实,她心里是惊慌无措的,她跑回宿舍,趴在地图上往西一路找到西宁,再往西看,长长细细的一条公路线旁边写着德令哈,“我听都没听过这个地方。”
她满怀委屈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我分配了,到青海。”信中,发了一通路途遥远、地方陌生的牢骚。
不久,她在系里接到“立刻到卫戍区传达室”的电话。
在那儿,她没见到父亲,只有一本马恩选集转到她手里,书里夹着一封父亲写的信。“你现在要毕业了,要走上工作岗位了,青海虽远,没有新疆远,地势高,没有西藏高,那个地方既然有人工作生活,那么你也行。”
“我就感觉在你最软弱的时候,突然有人撑了你一把。”叶葳葳说,回去后,她非常坦然和冷静地收拾行李,去了青海。
叶飞不但在战争年代功勋卓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也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尤其是他深入群众、廉洁自律的高风亮节更值得我们学习。
叶飞身为高官,却非常平易近人,生活也极为俭朴,不搞特殊化。1964年“四清”的时候,叶飞带一个工作队在厦门工程机械厂蹲点三个月,完全与工人同吃同住,半天参加劳动并拜老工人为师,同工人一样排队去买饭菜。他每餐只买一毛钱的青菜,工人说你吃的比我们还差,要增加营养才行。这种工作作风对现在的干部很有教育意义。叶飞身为国家领导人,却能廉洁自律,他除了1600元工资外再无其他收入。据他身边的管理员说,为了改善叶老的生活,有个月给吃两次甲鱼花了800元,工资就去了一半,难以为继,结果召开“家庭紧急会议”,由他的大儿子、二媳妇和他的孙子每月出300元伙食费才渡过这个危机。
叶飞自参加中国革命后,与华侨家庭断绝了一切音信联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得知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病故,母亲依然经营小商店,大妹妹爱玛挑起了全家生计的重担。此后,他突然接到爱玛的来信,告知家中负债无法偿还,将宣布破产。弟妹还在读书,为不使病中的母亲受到如此打击,希望叶飞能借笔钱给她。
这封信,使叶飞这位建国之初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长和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司令员十分为难。一位堂堂的省级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却没有钱可以寄给急需用钱的家庭,这是海外华侨以及许多外国人难以理解的。
为了尽养家之责,叶飞考虑再三,决定复信告诉家里,自己无钱借出。只请母亲及弟妹一同回国,由他来负担养家责任,并供养弟妹在国内读书。但这封信寄出后,就再不见回音。直到1965年,母亲病故叶飞也未能见她老人家一面。
后来听说爱玛对这件事十分不理解。因为,这在爱玛来说是很正常的事,妈妈不在了,有了困难当然找大哥。爱玛对叶飞的来信没有回复,而是去做女佣,给人家当管家,供养弟妹,并支持他们上大学。这件事叶飞一直挂在心里。
1990年6月,已经当上国家交通部长的叶飞坐着汽车回了一趟故乡,汽车一驰上狭窄山径就颠簸起来,陪同的村支书说,这里出了个交通部长,“公路也不交通”。随行的弟弟叶启东说:“这才是好事咧,如果部长首先‘交通’自己的家乡,那就坏了!”
1992年,叶飞体检时被发现肺功能、气管有问题。医生建议买一个吸痰器,以便发生不测时抢救用。由于当时国内买不到,秘书袁瑞良便请叶飞在香港的同学代购后捎到北京。由于这位同学一再坚持作为个人赠送,而且价格又不清楚,秘书便没有及时把钱寄过去。叶飞了解后,非常生气,对妻子王于畊、秘书袁瑞良进行严肃批评:“怎么能随便让别人买东西呢?既然买了,就要照价付钱!”直到两人分别作了自我批评,把钱捎走,这件事才算完。
叶飞一生不仅对自己、对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就是对出生入死的老部下、老战友也不例外。郑锋颖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叶飞有一次赴南京调研,利用工作间隙,召集他担任新四军师长时的老部下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南京军区一位领导听说后,当即表示“饭到军区招待所吃”、“由军区包了”。叶飞同志得知后,不容商量地说:“我请老战友,怎么能让军区包?”他坚持自己掏钱请老战友们吃了一顿名副其实的便饭。
“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谈到这里,郑锋颖感概万千。1999年,叶飞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他逝世后留给子女的只有一些书籍,别无其他财物,真是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彰显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人物简介:
叶飞(1914年5月13日—1999年4月18日),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生于菲律宾吕宋岛奎松省,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福建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侨大学校长 、华侨大学名誉校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4月18日叶飞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