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纪委监委网站 > 清风文苑 > 
【微也足道】说"诚"
2016-12-15 10:45:21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中国人历来“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这句古语,出自苏轼的《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道德》。在这篇文章中,苏轼指出了至诚的重要性。他认为,至诚就是“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丝毫伪也”。

    早在《中庸》中,“至诚”就已经出现,并被提到了道德修养的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孔子所倡导的信、笃等美德,与诚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信,在古代汉语中诚与信可以互训,意义相通。在现代汉语中,诚与信常常连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诚信”一词。相对于“信”侧重言语的真实和能守信约,“诚”更侧重于内心的真诚。诚的本义就是心意真诚、不诡诈。

    儒家思想中,诚首先与天道挂钩。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真实无妄,这与天理相同,因此称“诚”为天道。

    那什么是人道之诚?——“思诚者”、“诚之者”。也就是有心向“诚”学习,使“诚”成为人的行为准则,使“诚”得到实现,这就是人道,也就是人道之诚。比如天按照规则运行,人应该按规矩办事,不能随心所欲;这个规矩既含有法规,也包含道德规范。再比如天道不息,自然界不断运行,四季交替,相应于此,人道应当自强不息、始终如一。

    《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君子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没有比诚更重要的了。儒家的八条目中,诚意放在正心之前,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也可见诚的重要。

    诚最基本的内涵,还是真实。失去了真实,就失去了诚。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强调“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说话实在,办事实在,为人实在,没有不使人信服的道理。这个实在,就是诚。

    诚也要求人们要讲诚信,不自欺、不欺人。曾国藩说“诚者,不欺者也”(《曾文正公全集·日记类钞》),不以谎言欺骗人,也不隐瞒、伪装,不弄虚作假,也不哗众取宠、欺世盗名。而对自己、对他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对所面对的生活能全心全意、真心诚意,“不欺者,心无私也”。

    回过头来再看苏轼说的“以至诚为道”,他也是这么做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在《思堂记》里说,作为一个君子,本能的反应就是对善事就喜欢,对恶事就厌恶,这还要思考什么呢?一旦前思后想,你就会想到怎样去逃避。而人一旦有了反复的思考犹豫,私心杂念就会萌生,“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这也是一种诚,不遮掩自己的内心。

    总之,上下内外都应当“以至诚为道”。诚,应当成为我们做人的原则、修养的标准。正所谓“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于人于己,都要讲究一个“诚”。

【责任编辑:黄晓茹】
版权所有 中共德化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德化县监察委员会 [闽ICP备10001760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技术支持: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