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晓铃
8月11日,受第6号台风“米克拉”影响,梁春村下起了暴雨。往日平静的小溪不断上涨,伴着沙土冲刷河道。溪流之上,那座人行平板水泥桥依然安稳。
“桥没事,桥没事!”雨势暂歇,桥那头的苏超英也走出家门,正在查看平板桥的我连忙对他喊道。
苏超英是村里的贫困户,妻子早年病逝,女儿大学刚毕业在外地工作。几年前的一场意外,苏超英做了开颅手术,智力和视力受损,失去劳动能力。由于原先破旧的房子存在安全隐患,一年多前,在乡里的帮助和协调下,他家从半山腰搬到了溪边。
住进新房子,日子有了奔头,本是件好事,但苏超英却高兴不起来——新家门口铺着的老木桥,“堵”住了他进出家门的路。
新家对岸不远就是村里唯一的小卖部,苏超英的生活物资全部在这儿采买。老木桥破败不堪,别说是残疾人,就连正常人踏上去都胆战心惊。如果不走老木桥,就需绕行一条田间小路,距离远、路还滑,对苏超英来说极为不便。
去年底,我按照市纪委监委提出的进村入户“五个必”工作要求,组织乡纪委干部进村入户访查。我挂钩帮扶苏超英一家,第一次到他新家入户走访时,就察觉到出入不便的问题。
“老苏,怎么不在家门口架座小桥?是钱不够吗?”我问道。
“不是钱的问题,是他们不肯。你就别问了。”苏超英支支吾吾地回答。
谁不肯?怎么不肯?带着疑问,从苏超英家出来,我立马去找村干部了解缘由。
原来,桥另一头是村里的祖厝,村民们认为修了桥会影响祖厝的外在美观。尽管苏超英女儿几次向村里提出由自己家出钱翻修,但村民们坚决不许。
有人劝我,牵涉祖厝的事情一直是“老大难”,这几年村民们围绕祖厝修建的矛盾不少,邻里之间甚至关系紧张,更何况如今要修桥。
群众的事无小事,让贫困群众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是我们的责任。村民“善意”的提醒,并没有让我退缩。接下来几天,我组织乡纪委干部和扶贫干部一起入户走访,了解村民们所思所想。慢慢发现,原来村民们的不支持,不仅有农村旧思想束缚的因素,也有村干部遇事怕事的思想作祟。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一边和乡、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宣传新思想和党的扶贫政策;另一边,联系祖厝的3名理事,数次召开商讨会。
“不行!这个口子一开,村民们的闲话就来了!”第一次商讨,遭到了理事们的坚决拒绝。第二天一大早,我又起身前往理事家。第三天、第四天……整整十二天,我接连被泼了好几盆“冷水”。
也许是屡败屡战,让大家见识了我的“犟脾气”,理事们终于松口,“只要你们把村民们说服了,桥可以修。”
“咱们一起想办法!”再一次召集乡、村干部,我们分头行动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还拜访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从白天到晚上,从田埂到泥地,从家长里短聊到扶贫政策……又经过连续十多天时间的走村入户,我们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初步达成了将修建小桥的位置往上游平移10米的方案。
修桥工程开工了,仅仅两天,一条五米长、一米多宽的水泥平板桥就建设完成。随着新桥的开通,不仅方便了苏超英家人的出行,周边农户的农田耕种也方便了许多,许多村民称它为“幸福桥”。
桥虽短,却连着民心。
(郑晓铃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春美乡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