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把违纪违法问题发现和处置于萌芽状态?近日,江苏省启东市纪委监委工作人员通过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发现,该市某园区一辆公务用车在加油时无GPS轨迹,系统发出预警。通过数据比对,确定该预警有效并进行督办。经调查核实,该公车驾驶员刘某存在公务加油卡私用问题,园区纪工委依规依纪对其进行处理,微腐败在信息技术这面镜子下现出原形。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且已展现出在推进公共服务、政府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抓住信息革命历史机遇,将其融入纪检监察工作各个环节,是大势所趋。同时,随着“三项改革”一体推进,纪检监察对象领域、范围和数量大幅扩大,加之违纪违法手段呈现智能化、隐蔽化、跨区域化趋势,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也迫切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宽监督渠道、提高监督精准度、提升监督质效。
从实践来看,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精准监督,成效初步显现。在一些地方,群众只需扫描手机二维码就可通过拍照片、发语音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反映诉求,科技为监督赋能,监督触角不断延伸。
也要看到,推进信息技术在纪检监察领域的深度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如何堵住数据录入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的漏洞,如何有效对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纪检监察监督工作中的运用,如何实现各平台信息互联互通,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本着实用管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
更加注重数据共享的支撑作用。数据信息的实时交换、同步共享,是精准发现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去年6月,江苏省南通市从源头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了65个市级部门、10个县市区数10亿量级数据的汇聚、共享,为城市治理“一屏统揽”提供技术保障。同理,精准监督也需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对数据信息的统筹衔接,探索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各监督系统,特别是同一平台各模块间信息不互通的问题,避免海量数据画地为牢形成“信息孤岛”。
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向监督效能转化。提升监督的信息化水平,不是赶时髦、摆“花架子”,更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发现更多传统监督手段难以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要面向监督一线、面向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监督经验,梳理实际难题,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数据模型,在海量数据中找出规律和潜在联系,以实现对疑似违规问题的快速捕捉、自动预警。在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积极探索符合监督工作实际需求的技术创新,提升筛选分析、研判处置问题线索的质量和效率。浙江省杭州市的智慧监督平台,统筹设置了现有109条村级事项权力运行预警阈值,对村(社区)可能发生的权力运行流程倒置、相关额度超标、资产发包超限、项目该招未招、公开审核不到位等规范性问题进行自动预警,并同步跟进严格审核,监督由过去“瞪大眼睛看”向现在“数据碰撞算”转变。
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是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时代考题。这道考题中,科技是无法忽略、必须做好的答案。高度重视科技的重要支撑作用,找准找实工作着力点,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监督,不断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曹溢)